94版《三国》穷,被迫偷工减料,现在我们有钱了,戏拍不出来了

来源:云纳君 发布日期:2023-04-21 05:30:00

1986年,《西游记》横空出世,紧跟着1987年的《红楼梦》也登上了荧幕。

总台一拍脑袋:把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都拍成电视剧,也得播出来!


(相关资料图)

然而,众位专家们碰了个满怀,一路开会儿。

这事儿着实棘手——

啥原因呢?

因为《西游记》和《红楼梦》纯属虚构,

没人跟你过不去。

可《三国》就不一样了。

历史与小说,真与假,无法找到个平衡点。

一来,拍不好就是糟蹋历史;

二来,《三国演义》跨度几十年,内容丰富,人物众多,场景复杂。

拍个电视剧,成本高得吓人,更别提当时的央视制作水平,想拍出史诗级的恢弘场面,简直难如登天,非金钱能解决。

直到1989年7月,广电总局和央视总台终于下定决心:拍!就算搞砸了也得拍!

央视全力支持,啥要求都满足。

可虽然领导说得天花乱坠,却始终无人敢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。

最终,制片主任任大惠和监制戴临风硬着头皮挑了这个重担。接着,他们又找到了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何宝通。

可是何宝通身兼行政副院长,除教学外还得管着学院事务,院长舍不得放人。

于是,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王枫亲自出马,直接从院长办公室把何宝通请走。

就这样,1990年8月13日,《三国演义》剧组“潦草”地成立,人手仅有三个:

制片任大惠,

监制及剧本统筹戴临风,

还有美术指导何宝通。

何宝通是电影学院副教授,对电视剧的摄制流程的了解,就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。

可这个《三国演义》这大剧组,

简直是要颠覆他对电视剧制作的认知。

首先,这剧组压根儿就没有剧本。

作为美术师的何宝通,简直无法下手,

因为他找不到美术设计的依据。

再者,剧组没有导演,也没个阐述,他不知道现在的设计,是不是导演想要的。

困惑中的何宝通向汇报了自己的困境,但领导告诉他,“别的你别管,去做就好了”。领导说得轻松,何宝通听得焦头烂额,心里嘀咕着“哪有这么办事儿的”。

这可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写起,直到三国归晋后才写完的故事,跨度近百年,

离现在也有1700多年,

沧海桑田,汉代的建筑早已湮灭,

各地出土的文物在当时也是凤毛麟角。

原著是可以借鉴来写剧本,

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啊,他在书中对环境、服装、道具这一块本来就是语焉不详的,就算有也大都是元末明初的风俗摆设,没法借鉴,何宝通只有自己去找。

这是个大工程,

而何宝通又要一个人去执行。

所以他的设计进展就如同蜗牛爬行,迷茫得很。可是没办法,既然接了这个拍摄项目了,那就是硬着头皮也要干下去了,

为了得到可靠的历史资料,

何宝通把精力放在了历史文献的搜集研究上。

他把中国历史的博物馆,故宫博物馆等当时国内20多家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全部跑遍了,终于勾勒出了设计的灵感。

然而不久后,他的心又咯噔了一下,

因为导演找到了。

他是王扶林——

拍了《红楼梦》的王扶林。

1980年,总制片人开着一辆轿车,呼啸着穿过北京的街道,踩下油门的时候,

心中充满了不安与期待,

他要去找王扶林,王扶林彼时的中国唯一个可以扛起电视剧制作的重任的导演。

但,制片人心里是不安的。

这不是邀请,更像是“命令”。

首先,他是带着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张天民的意见和推荐来找王导的。

其次,剧组已经成立了,但放眼中国电视圈,眼下朝夕可期的导演,能拍《三国演义》大戏,只有王扶林能担得起这个重任。

他觉得不好意思。

刚开始广电总局和央视总台的领导小组们,就一看好王扶林担任三国总导演。

但中央电视台领导找王扶林拍《三国》的时,他已经59岁了,还差一年就退休了。

台里的领导考虑到王扶林的贡献,决定先不找王扶林,毕竟这要接下去,戏要是没拍完,这退休手续是办不下来的。

此外,《三国演义》的剧组在成立初期很混乱,连剧本都没有,这增加了初始剧组成员的工作量和心理负担。领导们觉得王扶林年纪大了,也没必要太操劳。

一群领导在办公室里商量着,最后发现全国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接这个重任,

只有王扶林这位老导演才能胜任。

他们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拉着脸,向这位老家伙伸出了橄榄枝,请求他出山。

王扶林想了想,答应了。他明白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他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。

更何况,这是老领导直接来找的他,就跟军令一样, 王扶林不好意思拒绝。

1990年9月,王扶林正式上任后,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何宝通确定一下道具、场景、服装之类的细节,然后又一路找编剧。

不过,找编剧也是个大问题。

为什么呢?因为台里领导要求《三国演义》的剧本属于国家的产品,是央视总台的,不是谁的创意,编剧也必须由领导小组安排。

经历了一个月的挑选后,选出了由杜家福、朱晓平、刘树生、叶式生、李一波和周锴这6位青年编剧组成的顶尖团队,他们在影视圈都是牛人,都有超高的成就。

但,这些编剧也没想到的是——

这个剧本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工程啊,

它的写作历程让人咋舌。

从开始写到最终定稿,

足足用了一年半的时间,

写了5稿,草稿、白皮书、黄皮书、蓝皮书、最后的红皮书。以每本稿件80集来算,这帮编剧们实际上写了400集的内容。

1991年12月30日,才最终定稿。

那会剧都拍完一半了,剧本才写完。

不过,剧本倒是可以一边拍一边写,

可是道具组不行。

在整个《三国演义》摄制里,担子最重的就是摄制组和美术道具组。

摄制组和道具组的工作量十分巨大,不仅需要准确地呈现出剧本所需的场景和物品,还需要考虑制作过程中的成本和时间限制。

以前拍《红楼梦》还可以租摄影棚搭内景,

但《三国演义》不行,全都是户外戏,要有大型宫殿景、内外景城池和战争景等。

一般的摄影棚很难满足这些需求,

专业的摄影棚能满足需求,但是又太贵了。

美术组和摄制组只能自己动手搭建。

1991年,王扶林导演与制片主任任大惠以及摄制组的单雨生一行人,

奔波于全国各地,

寻找合适的场地来拍摄《三国演义》的内外景。

最终,他们在河北的涿州市,

得到了铁道部提供的一座长66米、宽25米的金属结构大厂房,于此搭建起第一座宫殿景——“魏王宫”。而后,又在全国各地搭建了类似的内外宫殿景以及战争景。

一路并不轻松。

古代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,而建造的上百个内外景对木头的需求是非常大量的,

木材的价格也显得非常重要。

剧组们用尽了心力和智慧,

却仍然被资金的拮据和材料的短缺所困扰。

他们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世界,却不得不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苦苦挣扎。

处处“偷工减料”。

为了建造宫殿和道具,

他们只能挑选最实惠的木材。

王扶林后来回忆道:“ 如果当年他们能够按照古代的标准1:1去建造一座宫殿,那将成为中国影史上最重要的一笔 。”

可惜的是那会真的是太穷了,无钱购买到足够的木材,现在我们有钱了,可过去的那份匠心与手艺,随着时间的推移消逝殆尽。

这样的宫殿建造再也难以重现了。

跟现在的人不同,那个年代的中国电视人,把用心拍电视,看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。

尽管没有充足的预算,

尽管没有适宜的拍摄场地,

他们依然挺起腰杆,把一座破旧的小学改造成了三国的都城。

在那潮湿漏风的环境里,他们以百倍的热情和毅力,制作了无数道具、 上万件的道具、3万套衣服,数十堂大型内景,以及三国城市街道的道具。

在学校外面,他们还建造了城楼,长达1200米的古城墙,冰城、古城和山城。

这些壮举,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。

那会北方的冬天干燥,他们却常常在木材堆上共饮畅谈,唱着歌,忘却疲倦和寒冷,

等待黎明和新的一天。

他们是为了拍出一部好电视剧而奋斗的人,他们是电视艺术事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。

1994年,在经历了无数的寒冬之夜,耗费亿万心血的制作,从美术到剧本再到拍摄,每一道镜头,每一个道具,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后,

终于,《三国演义》杀青了。

总局观影后欣喜不已,

未做任何修改,直接通过了。

1994年春天,央视在春节联欢晚会后试播了三集《三国演义》。

尽管深夜已至,上百万的观众却依旧追随剧情,到凌晨三点才肆意入眠。

第二天,收视率超越春晚,扬名于世。

可,台里的人并没有就此满足。

他们知道这部剧定会成为一部爆款。

在正式播出前,台里领导又决定重新剪辑,精益求精,字幕细节不容错过,该补拍的就补拍,不计成本的也要拍。

本以为已耗费亿万巨资,短短几个月后,投资额再次攀升,花了1.7亿元。

这是1994年的1.7亿。

终于,在1994年10月23日,完整版的《三国演义》在央视正式播出,首日便创造了46.7%的收视率。这部电视剧从内地到港澳台,再到东南亚,引发一股热潮。

剧组更应邀前往泰国宣传,有位老华侨甚至跪在主创唐国强面前,令唐国强惊叹。

那位老华侨说:“以前看了很多片子都是打打杀杀的,人家说你们中国人没文化,但是你看我们三国,我们老祖宗1700多年前,那战术的运用和智慧,别人都还穿着兽皮呢。”《三国》的播出,令他感到民族自豪。

可,他为什么自豪呢?

1994年的《三国》到底是什么呢?

或许,三国,便是那些百十个出众的人物,在时空中相遇的奇妙巧合,相爱相杀的残酷决斗,争权夺势的利益纷争,悲欢离合的情感波澜。

他们在命运的安排下,

扮演着各自的角色,走着自己的道路,却也汇聚成了一部无比辉煌的历史篇章。

或许,三国,更是那些琳琅满目的细节和场景,从美术到剧本,再到摄制和演员的精雕细琢,让每一个镜头、每一个道具都饱含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。

我们则在电视屏幕前,眼观耳听着这部巨制的呈现,感受着历史的震撼与情感的激荡。

或许,三国,更是那些畅饮高歌的狂欢与豪情,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与执着,

那些结交绝交的情感纠葛和生死考验的信仰坚守。他们是我们的一种理想,一种寄托,一种追求,一种信仰,一种生命的力量和智慧。

可惜,时间如梭,

28年已经过去,我们再也没有能力去重温那股畅想未来、侃大山的豪情。再没有了那部94版的《三国演义》,再没有了那些让我们感受历史和情感的美妙细节,

再没有了那种让我们自豪和感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。

唯一能做的,只是在回忆中感怀,

在今天的生活中,更加珍视那些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回忆和价值观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财务 报告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中国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