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北伐中原人人赞同,姜维北伐中原却人人反对,原因有3点|视讯

来源:猫史天下 发布日期:2023-05-18 15:40:47


(相关资料图)

诸葛亮在未出茅庐之前,与刘备商讨天下大势之时,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。隆中对不仅为刘备立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策略,也申明了终极目标,即西川和荆州两路出兵,北伐曹魏夺取中原。在后来的《出师表》中,诸葛亮再次重申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的梦想。可以说,诸葛亮的一生,都在为恢复中原一统天下而努力。

但是由于关羽的刚愎自用,荆襄地区的失守,使得蜀汉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丧失后,这一梦想的实现,希望已非常渺茫。但诸葛亮并未沮丧,而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,连续出击曹魏,前后共进行五次大规模进攻战役。蜀汉军民在诸葛亮号召下,同仇敌忾,万众一心,为北伐中原尽心竭力,虽然战果不大,但诸葛亮付出的心血和努力,人所共知,得到众人一致赞誉。

然而诸葛亮死后,情势大变。蜀汉军事方面的掌权人姜维,秉承诸葛亮遗志,继续坚定执行北伐曹魏的战略目标,不但无人喝彩,反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,从蜀汉高层的大将军费祎,到中层武将廖化、张翼等人,甚至诸葛亮之子诸葛瞻,都对姜维的北伐行动极为反感,多次提出反对意见。

大将军费祎利用职权,直接限制姜维的可调动兵员数量,使他手中兵不满万,难以发动大规模北伐。武将张翼作为姜维的副手,多次在朝堂之上与他直接争辩,认为蜀汉国弱民疲,不应滥用武力。武将廖化甚至当面痛斥姜维“智不出敌,而力少于寇,用之无厌,何以能立!”诸葛亮之子、卫将军诸葛瞻,甚至忍无可忍直接上表参奏姜维,要求罢免他的兵权。

为何同样是北伐中原,诸葛亮博得千载美名,姜维却搞得灰头土脸,众叛亲离?原因有三点。第一点是两人北伐的动机不同。诸葛亮北伐,是当时局势所决定的不得已之举。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所部在荆州被围歼。章武二年八月,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再度遭遇大败,三年之内蜀国两次大败,损兵折将伤亡惨重,军事实力遭受重创。

两次大败使得蜀国元气大伤,经过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取得的强大军事优势,至此丧失殆尽。在魏吴两国眼里,蜀汉已从一个彪悍善战的小霸王,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老弱病残。随时可能会遭魏吴两国的乘虚而入。蜀汉也因此面临开国以来最凶险的局面。因此,诸葛亮选择了主动出击北伐曹魏,以尽快恢复国威兵威,重塑蜀汉的强硬形象,也藉此树立蜀汉军民的信心。因此诸葛亮北伐是非常必要的。

但姜维出兵北伐时,三国形势处于稳定期,并无任何必要非得出兵北伐不可。姜维之所以屡屡用兵打仗,有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挟战自重。姜维本是魏国降将,诸葛亮在世时是他的靠山,诸葛亮死后,刘禅对他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。刘禅着手大力扶植诸葛瞻,使之成为军中制衡姜维的力量,颇有取而代之之势。姜维处于自身地位考虑,也会把发动对外战争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。

第二点是两人用兵原则不同。诸葛亮用兵的显著特点,是基于蜀汉家底薄,赚得起赔不起,可以没有大胜仗,但一定不能打大败仗,因此出手极有分寸,虽无大的战果,但也从未吃大亏,败了也损失有限。姜维明显是一副砸锅卖铁的架势,不顾魏蜀实力悬殊,发动北伐十一次之多,次数是诸葛亮的两倍多,且用兵作风大胆而敢于冒险,因此经受过好几次损失惨重的大败,士气民心都颇有怨言。

第三点,则是蜀汉民心已发生变化。诸葛亮在世时,有他的强大声望和号召力,蜀汉军民都对北伐曹魏恢复中原抱有很大希望。但诸葛亮付出艰辛努力甚至鞠躬尽瘁,最终却一无所获,使得大家对北伐中原的成功,已基本不抱幻想。正如大将军费祎对姜维所说:“我等不如丞相远矣,丞相尚不能定中原,何况我等?”因此姜维在此时再度坚持出兵北伐,只能让人们厌倦和反感。

基于这三点原因,姜维出师北伐,完全是背离蜀汉实际情况的错误行为,违背诸葛亮的初衷,不但无益,还大大损耗蜀国国力,使得蜀国民穷财尽,怨声载道,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
关键词:
x 广告
财务 报告
x 广告

Copyright @  2015-2022 中国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沪ICP备2022005074号-4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